4月12日報道提到手機產業鏈大家首先想到必定是深圳和東莞。過去20多年,深圳一直是中國手機廠商設計、研發的前沿,而相鄰的東莞利用區位優勢成長為了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不過,這幾年由于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內陸政府政策等因素,手機產業已經開始逐漸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其中重慶、鄭州、西安等成為了手機廠商新的研發、生產基地首選城市。這當中重慶在手機產業鏈上發展最快。近日,據重慶商報報道,2017年全國生產手機19億部,其中智能手機14億部,重慶手機產量3億部,重慶占比15.78%。這也意味著,全國手機6部有1部是重慶產,重慶已成為全球僅次于廣東的第二大手機制造基地。早下手成就重慶手機江湖地位,年產值過千億分析看,這幾年重慶手機的產業的迅速增長,與重慶地方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早在多年前,重慶市政府就注重引入高科技+勞動密集型的電子制造企業,包括惠普、宏碁、華碩、富士康、廣達等一批筆電品牌企業和代工企業,成就了重慶成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基地。有數據顯示,“全世界每三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重慶造”。筆記本之后,近幾年手機成為消費電子最大的風口。延續此前產業集群引進方式,重慶幾年前就開始引進布局手機產業鏈,積極打造集運營商、品牌商、代工商和配送商為一體的智能終端產業。來自重慶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已經形成南岸、渝北、潼南、九龍坡等多個手機產業聚集區。截至2017年底,我市已擁有手機整機企業93家,包括OPPO、vivo、金立、百立豐、小辣椒、傳音、至尊寶、大米等;ODM/OEM廠商包含聞泰、與德、東方絲路等;配套廠商包含帝晶光電、中光電等。產業鏈上下游400余家企業已經集聚,形成了龐大的手機產業集群,建起西部手機制造基地,重慶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生產基地。據統計,2016年,重慶手機產量達到2.87億部,重慶手機及配套產業產值1115億元,占當年重慶電子制造業總產值的22%。2017年重慶電子信息產業高速增長,產值規模突破6000億元,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第一支柱,對地方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汽摩產業。特別是以手機為代表的智能終端產業,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另外,數據顯示,目前重慶已擁有規上手機整機企業87家,手機配套企業185家,初步形成了覆蓋整機、攝像頭、主板等零部件生產以及產品檢測、供應鏈服務為一體的手機產業。vivo、OPPO、金立、百立豐等品牌廠商向重慶聚集

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手機產業鏈的完善,重慶引入的大品牌手機廠商越來越多。?
2017年7月26日,國內知名手機品牌vivo在重慶的生產基地項目正式竣工投產。按照設計,該項目投產后可實現年產高端智能手機4000萬臺,產值400億元。據介紹,維沃移動通信(重慶)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成立,注冊資金5000萬元。2014年12月以過渡生產方式先期落戶重慶,過渡項目擁有組裝、包裝產線共8條,2016年完成移動終端產量1000余萬臺,產值近86億元。
2017年11月28日,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OPPO(重慶)智能生態科技園在渝北區前沿科技城舉行奠基暨開工儀式,為重慶智能終端產業的發展再添新動力。
據悉,OPPO于2016年10月落戶重慶,過渡廠房于今年5月投產,預計2017年全年手機在重慶出貨1200萬臺,實現產值140億元,繳納稅收5億元。
資料顯示,OPPO(重慶)智能生態科技園用地1556畝,總投資約70億元,按照全產業鏈的方式,打造集智能終端、智能硬件、軟件、云服務及增值服務等研發、生產于一體的智能生態科技園區。項目建設工期兩年,預計2020年投產運營,2021年全面達產后,預計可生產銷售智能手機3000萬部以上。
金立方面,在2017年7月底,金立集團董事長劉立榮在重慶舉辦的一場活動上透露,接下來金立集團和重慶渝北區將有一個非常大的投資合作,預計投資總額將會達到50億。劉立榮表示,近幾年來,隨著珠三角人工成本上升,手機制造企業紛紛遷往東南亞或往內地轉移。在富士康遷往河南之后,重慶、四川也成為了手機產能新的轉移地區。相比內地其它地方,重慶具有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地理和政策優勢。
不過,去年底金立陷入財務危機,目前會不會影響到重慶金立科技城的建設還尚不得知。另外,這幾年逆勢增長最快的手機企業百立豐也是最早進駐重慶的手機廠商之一。據悉,百立豐是2013年由重慶市南岸區政府招商引資落戶重慶市南岸茶園新區,并于2014年8月整體搬遷至重慶。在近3年的時間里,業績表現在紅海般的智能手機行業中堪稱業內黑馬。